第587章、无他念(2/4)

仅剩下了万余人凄凄惨惨的逃回了宛城。

兵力十去六七,且营寨内的辎重粮秣尽落入汉军之手,连武当县都被汉军趁机夺下了。

堪称是以寡破众的经典战事,足以令王昶在史书上重重留墨一笔了......

唯一庆幸的是,在巴山北道筑水河谷与汉军对峙的夏侯霸、夏侯献两部对战事不报希望,一直让士卒时刻打探着秦岭南道这边的战况,故而得悉王昶兵败的消息很早,也赶在郑璞从武当县南下包抄之前罢兵归去,避免了两线皆败北的命运。

亦是让魏国仍有兵力戍守着南阳、拱卫着武关。

是的,关中三辅的南门户,武关。

盖因从武当县北上,就能威胁武关了!

从战略意义之上推演,若是魏国荆襄战线无有足够兵马牵制住郑璞部,那么,在东三郡的汉军必然会分兵,以一路走子午谷、一路从武当县北上前后夹击武关,如此武关必然会迎来陷落的命运。

毕竟,自秦朝以来,武关就一直是面南守御的。

无法遏制从关中方向的来袭。

而一旦武关陷落,长安城将变成前线,将危及已然赶赴右扶风汧水河谷的司马懿部,让魏国的关中各部将士皆因后方不稳而心有惶惶、无法再专心应战,进而导致前功尽弃,甚至是一败涂地!

所谓牵一发动全身,如是也。

坐镇在宛城的魏荆州刺史胡质,得悉王昶兵马之后,第一时间将戍守在樊城的将士皆调出与本部士卒合兵,亲自赶来了武当县。

且还不忘遣人寻夏侯霸与夏侯献,让他们尽快前来支援自身。

如此做法,倒不是他要夺回武当县,亦或者是遏制汉军挟着大胜之锐继续兵临宛城,更不是担心汉军会北上袭击武关。

而是为了继续执行荆州兵马的职责,将进入东三郡的汉军牵制在这里,不让其归去关中扰乱了司马懿发起的决战。

只不过,这样的亡羊补牢之举能否如愿嘛........

-->>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